番茄種苗
番茄種植技術
播種前準備
選用溫室、大棚、陽畦等育苗設施,為有效防治病蟲害,育苗應配有防蟲遮陽設施。
調(diào)制營養(yǎng)土:用1/3充分腐熟的圈肥,2/3無病原物熟土,拍細過篩;每m3營養(yǎng)土中,加過磷酸鈣1kg,草木灰5kg或氮、磷、鉀復合肥2kg。
苗床消毒:可用如下兩種方法之一:一是每m2播種床用福爾馬林30-50ml,加水3L,噴灑床土,用塑料薄膜悶蓋3天后揭膜,待氣味散盡后進行播種;二是每m3 營養(yǎng)土摻入50%的多菌靈80g。
播種育苗
播種期:適宜播種期為2月上旬至4月下旬?捎缍ㄖ,也可直播。
播種量:根據(jù)種子大小及定植密度,每667m2栽培面積,育苗定植用種量20-30g,直播用種量100g左右。
播種方法:當催芽種子70%以上露白時即可播種。播種前苗床澆足底水,濕潤至床土深10cm。水滲下后用營養(yǎng)土薄撒一層,找平床面,然后均勻地撒播,播后覆營養(yǎng)土-cm。每667m2苗床再用50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g或50%拌種雙粉劑7g,拌上細土均勻薄撒于床面上,用以防治猝倒病。積極提倡采用營養(yǎng)缽、育苗盤、紙袋等方法播種育苗。
苗期管理
出苗前的管理:白天高溫天氣要進行遮陰,床溫不宜超過30℃,雨天加蓋薄膜防雨。育苗期間不要使夜溫過高。播種后出苗前苗床土要保持濕潤,不能見干,畦面可覆蓋草苫進行保濕。
分苗:在2-3片真葉時進行分苗。將幼苗分入事先調(diào)制好營養(yǎng)土的分苗床中,行距12-13cm,株距12-13cm;也可分入直徑10-12cm的營養(yǎng)缽中。
分苗后的管理:分苗后緩苗期間,午間應適當遮陰,白天床溫25-30℃,夜間18-20℃;緩苗后白天25℃左右,夜間15-18℃。定植前數(shù)天,適當降低床溫鍛煉秧苗。
苗期防病:苗期發(fā)現(xiàn)病蟲苗及弱苗應及時拔除。苗期可噴2遍殺菌劑(200-250倍波爾多液是適宜的保護藥劑即1:200-250),預防病害。
壯苗標準:4葉1心,株高15cm左右,莖粗cm左右。

定植
定植前準備:整地施肥:施肥應堅持以有機肥為主,氮、磷、鉀、微肥配合施用。整地時每667m2施腐熟的優(yōu)質(zhì)有機肥5-7m3,氮、磷、鉀復合肥50-60kg,過磷酸鈣100kg,施肥后進行深耕,將地整平。
定植時間:一般于5月上旬至6月下旬進行。
定植方法:如果用營養(yǎng)缽者,一同栽入土中,不用營養(yǎng)缽者,宜在定植前4-5小時澆一次透水,多帶土,減少傷根。定植時南北向畦,定植密度視品種的特性、整枝的方式、氣候與土壤條件及栽培的目的等而異,一般每667m2定植2500-3300株。
田間管理
植株調(diào)整 整枝的方式主要有下列兩種:(1)單干式---這種方法,只留主干,而把所有的側枝全部摘除。(2)雙干式---除主枝外,再留第一次花序直下葉腋所生的一條側枝,而把其它的側枝全部摘去。整枝摘芽工作不可過早或過遲,因植株各部分生長有相互的作用。葉腋的生長能刺激根群的生長,過早的摘除腋芽,會影響根系的生長,而且引起根群內(nèi)輸導系統(tǒng)的發(fā)育不完全。因此當側芽長到cm時進行摘除,并要在晴天中午進行,以利傷口愈合。此外,在番茄的植株調(diào)整中,還要結合摘花、摘葉及摘心等工作。
灌溉與排水:生長初期,需水較少,但到結果旺期,正是夏季高溫季節(jié),蒸發(fā)大,需水更多。往往每隔3-5天灌水一次,做到定時定量灌水,結合施肥(糞肥)進行,溝灌時水面不宜高于畦面。高山越夏番茄應結合降雨進行施肥。
追肥:投入的肥料應符合DB 3703/003-2002《無公害蔬菜生產(chǎn) 投入品使用準則》。除基肥外,要有充分的追肥。定植后一星期內(nèi),施一次“催苗”肥,促進苗期的營養(yǎng)生長;到第一穗果開始膨大后,要施第二次追肥;第一穗果將要成熟,第二穗果相當大時,莖葉又生長,需肥很多,要第三次施速效的肥料;到第一至二穗果采收,第三至四穗果實正在迅速生長,又要施第四次、第五次肥料。追肥和基肥一樣,不宜偏施氮肥,而要配合磷、鉀肥 。用人糞尿作追肥時,初期施用宜薄些,后期要濃些。在第一、二次追肥時,每667m2宜加10-15kg過磷酸鈣。如果在生長前期發(fā)現(xiàn)葉色淡黃,可施一次硫酸銨,每667m215-20kg,效果很好。
中耕、除草與地面覆蓋 中耕常與除草及培土結合進行。一般在定植緩苗后進行第一次中耕,第二次在定植后一個月左右,此次中耕結合培土,將畦溝鋤松培于畦面上與植株四周,加高畦面。此后因植株已高大,不再中耕、培土。利用塑料薄膜地面覆蓋,能促進根系及莖葉的生長,提早開花結果,增加產(chǎn)量。

病蟲害防治
防治原則
按照“預防為主,綜合防治”的植保方針,堅持以“農(nóng)業(yè)防治、物理防治、生物防治為主,化學防治為輔”的無害化防治原則。
農(nóng)業(yè)防治
創(chuàng)造適宜的條件,提高植株抗性,減少病蟲害的發(fā)生。及時摘除病葉、病果,拔除病株,帶出地片深埋或銷毀。
物理防治:運用黃板誘蚜和白粉虱。方法為在棚內(nèi)懸掛黃色粘蟲板或黃色板條,其上涂上一層機油,每667m230-40塊。
生物防治
天敵:積極保護利用天敵,防治病蟲害。
生物藥劑:采用病毒、線蟲等防治害蟲及植物源農(nóng)藥如藜蘆堿、苦參堿等和生物源農(nóng)藥如農(nóng)用鏈霉素、齊墩螨素、新植霉素、農(nóng)抗120等生物農(nóng)藥防治病蟲害。
